新闻资讯
News
今年是纪念批示学习推广“枫桥经验”60周年暨习指示坚持发展“枫桥经验”20周年。日前,中央政法委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104个“枫桥式工作法”单位,现对其中58家单位的典型事迹予以摘登。
近年来,石山镇党委围绕基层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工作目标,用好队伍、机制、文化“三剂良方”,实现“小事不出村,大事不出镇,矛盾不上交”,获评“全国文明村镇”等荣誉。
一、用好三支队伍,就地化解矛盾纠纷有力量。聚焦控源头、凝合力、解民忧,建强党员先锋队、法律明白人、兼职智囊团三支队伍,不断壮大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力量。一是建强党员服务先锋队。建立区、镇、村、农户四级党建联络员工作机制,实行“党支部+网格”包片模式,建立35个网格党小组,选派460名党建联络员联系农户家庭,实现党员包片全覆盖。党建联络员每月开展摸排,定期上门谈心,及时有效地发现矛盾纠纷隐患。二是建强法治队伍生力军。整合驻村民警、法律顾问、法律明白人等138人组成专业力量,热情参加矛盾纠纷调处,提出专业处置建议。近三年来,调处矛盾纠纷成功率100%。三是建强评理说事智囊团。在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的基础上,引导村“两委”成员、“两代表一委员”、“五老人员”等114人加入兼职人民调解员队伍,发挥身份优势和方言优势,拉近群众距离,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。
二、用好三项机制,就地化解矛盾纠纷有保障。坚持“预防为主、调防结合”的工作思路,持续探索化解矛盾纠纷新模式。一是重心前移主动“排”。落实“日排查、周汇总”矛盾排查机制,网格员、党建联络员定期走访群众,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。结合村民榕树下围谈的生活小习惯,创新榕树警务工作法,现场收集民情民意,化解矛盾纠纷。二是综合研判有效“防”。对排查发现的问题和隐患,实行“周通报、月调度”会商研判机制,分析背后原因,研判发展的新趋势,分级分类采取一定的措施,精准消除矛盾隐患。三是精准施策多元“调”。整合村、镇、区三级力量联合调处,按照矛盾纠纷化解难易程度,逐级启动调解机制,首次由人民调解员、驻村民警、网格员、村干部开展一级调解;未化解的,由乡贤、律师、法律明白人加入进行二级调解;仍调解不成功或多次投诉、信访的,启动三级调解,由镇领导主持,邀请职能部门和人民法庭、检察室、司法所参与,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。
三、用好特色文化,就地化解矛盾纠纷有办法。石山镇注重用好具有当地特色的家风文化、乡贤文化、民谣文化,将道德风尚和法治意识融入群众生活,注入群众内心,增强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有效性。一是用好家风文化讲情理。石山地区群众十分注重家风家训传承,石山镇收集整理出106条家风家训,在化解家事矛盾、邻里纠纷中运用家风家训蕴含的和睦乡里、戒斗息诉理念熏陶双方,讲透情理。二是用好乡贤文化明事理。建立乡贤说事工作机制,设置乡贤说事室,每周安排人员值班,接待来访群众,化解群众鸡毛蒜皮的“小事儿”和事关乡村和谐稳定的“大事儿”。三是用好民谣文化唱法理。石山民谣有300多年历史,群众喜闻乐见。石山镇引导民间艺人和民歌爱好者将法律知识、人民调解内容等写入歌词,创作了《调解山歌》《说信访》等17首法治民谣,通过广泛传唱,增强群众尊法守法用法意识,使依法调处矛盾纠纷成为群众自觉行为。
马善祥是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“老马工作室”负责人,扎根基层30余年。近年来,江北区全力推进和深化“老马带小马”行动,努力念好“建、育、用、晒”四字诀,构建起“一名榜样标杆、十名金牌导师、百名基层能手、千名中坚分子、N名志愿力量”的解纷队伍,推动矛盾纠纷及时就地有效化解。
一、建“小马”,变“单枪匹马”为“千军万马”。一是组建“专职小马”。在重点行业部门、镇街、公安派出所等47个单位成立特色调解阵地“老马工作室”,各配备2名专职人员。全区126个社区(村)整合同类资源成立“小马工作站”,组建社区书记+“专职小马”+社区民警、法律顾问的“小马”调解团队。配齐726名专职网格员,作为“网格小马”发挥矛盾纠纷“探头”和“前哨”作用。二是培育“社会小马”。联动区妇联、区法学会、区律协建立专业类调解专家库5个,培育暖洋洋、爱心社工等调处类社会组织、50余名专业社工,作为“社会小马”为重大或专业性矛盾化解提供咨询调处服务。三是发展“志愿小马”。成立“老马宣讲队”,拍摄以“老马”为原型的电影《幸福马上来》,掀起学“老马”、做“小马”热潮,动员起热心党员和群众等“志愿小马”4000余名,发挥人熟地熟事熟优势就地化解矛盾。
二、育“小马”,用“一马当先”带动“万马奔腾”。一是读本普学点到点。梳理马善祥在自身调解工作中提炼的“情·理·法·事”十三要则、“3441”保障制度和“老马三十六策”,出版《老马工作法》《小马读本》,普发“小马”供自学。二是讲台教学面对面。采取“地方+党校+高校”,打造“老马实训基地”,开设“老马工作法”特色调解培训班,“老马”授课集中培训“小马”3000余人次。依托全国人民调解大讲堂、党员远程教育等平台,“老马”线万人。三是现场传授手把手。建立“小马接单化解,老马支招解惑”帮带机制,每周选派2名精干“小马”到“老马”身边跟班轮训,通过“老马”在调处现场教方法传技巧,培育出李武经、“邹二哥”“和大姐”等调解能手。
三、用“小马”,融“法理情利”促“就地化解”。一是细查身边事。组织“网格小马”“志愿小马”线下采取“走、看、听、问、记、办”“六步排查法”进家入户,线上“进圈入群”,及时细致发现身边纠纷苗头。二是善解心中结。各“老马工作室”“小马工作站”推广“起身迎接、请坐倒水、倾听记录、交流引导、处理问题、出门相送”“六步接待法”,综合运用“以法律人、以情动人、以理服人、以德润人、以利安人”方法手段,让群众反映诉求门好进、脸好看、问题就地解决。三是联控风险点。对涉及群体大、处理难度大、时间跨度长、基层“小马”确难化解的重大矛盾,发挥大调解体系作用,整合人民调解、行政调解、司法调解、市场化调解资源,实行“区领导+老马等金牌导师+部门小马”专班包案、攻坚化解,确保风险不外溢、不上行。
四、晒“小马”,以“赛马比拼”激发“内生动力”。一是月度晒绩效。每月对“老马工作室”“小马工作站”依法解纷调解力指数及具体指标进行晾晒比评。同时分析工作形势,发掘经验做法,复盘典型矛盾,针对性开展源头治理,避免“同一类事”重复发生。二是季度晒风采。“老马工作室”“小马工作站”每季度举办“小马”微宣讲、微视频、微征文等展示活动,设立“小马服务日”提供就业培训、心理咨询等便民服务,主办《小马奔腾》宣传杂志,提升群众知晓度、认同度和参与度。三是年度晒优劣。每年根据矛盾纠纷化解数量、难易程度、主动“揭榜挂帅”、群众评价等指标,评选“优秀调委会”“金牌小马”,在全区平安建设大会上通报表扬。
为切实回应人民群众经济、便捷、高效化解矛盾纠纷的需求,重庆市巴南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建立了矛盾纠纷快速调解、调解协议同步审核、司法确认文书当场领取的联动联调在线司法确认机制,并推动该机制由一域向全域纵深发展。机制全面实施以来,调解成功后申请司法确认的案件占比由7%提升至66.5%,经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自动履行率达89.5%。
一、做实调解联动+司法确认。在党委政法委统筹下,依托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,整合法院、公安、司法部门等力量,建立调解联动+司法确认一体化机制。一是做实对接联动。围绕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、矛盾不上交,在派出所、司法所、法庭全面建立“一庭两所”人民调解派驻模式,推进警调、诉调对接。二是“三个一”同步在线司法确认。达成调解协议后,调解员协助当事人当场在线申请司法确认,当事人仅需对调解协议和司法确认申请签字,实现“一表不需填”;法官通过远程办案系统即时审核调解协议并制作司法确认文书,文书经电子签章后在线回传至调解员系统,将司法确认流程由法定30天缩短至30分钟以内,实现“一天不用等”;调解员通过系统平台在线打印文书并当场送达,实现“一次不多跑”。三是强化回访监督。建立案件履行回访制度,由调解员督促当事人主动履行调解协议。对期满未主动履行调解协议的,由调解员指导当事人通过“人民法院在线服务”微信小程序申请法院强制执行。
二、推动试点先行到全域复制。积极将联动联调在线司法确认机制从“一庭两所”试点向各领域复制推广,打造30分钟调解圈。一是庭所联动先行试。在全区选择1个派出所、1个法庭首先试点推行,由法院搭建专业化、职业化在线诉调对接团队,为调解室接入在线调解系统,司法所组织聘任合乎条件民警担任人民调解员,并对专兼职调解员进行考核。总结经验后在全区“一庭两所”全面运行。二是横向拓展各领域。在试点基础上,将家事纠纷、物业纠纷等6个驻院调解室整合为“人民法院老马工作室”,承接法院委托、委派调解并开展司法确认。法院与劳动争议调委会、医疗纠纷调委会等12个调委会建立诉调对接关系,开辟行业性、专业性调委会在线申请司法确认“绿色通道”。三是纵向贯通各层级。制定《关于深化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》,依托三级社会治理中心建立区级、镇街、村居三级矛盾纠纷综合调处平台,全面实施在线司法确认。
三、强化工作保障和科技支撑。建立完善常态化指导培训机制,迭代升级科学技术手段,推动联动联调在线司法确认长效运行。一是全时段在线名法官与调解员建立“巴南区在线司法确认”微信群,全天在线解答法律问题、指导调解过程,制作上传追索劳动报酬纠纷、租赁合同纠纷等7种调解书模板。二是全覆盖培训轮训。开发《一体化司法确认》调解员必修课,对新任调解员进行“调解+司法确认”标准化岗前培训。建立调解员轮训机制,每月抽调调解员轮流到法院诉调中心跟班锻炼,提高调解员调解能力和操作水平。三是全面强化科学技术支撑。引入智慧法律咨询平台,通过人工智能自动问答采集案件信息,生成法律意见书供调解员和当事人参考。嵌入智能笔录系统,通过语音识别生成调解记录。接入在线调解平台,通过在线语音、视频、交换证据厘清案件事实,通过区块链技术对调解协议进行电子签名,极大提升调解便捷度。
一、确权存证备在先。针对乡村土地纠纷证据缺失、裁断调解难等问题,探索建立“证据固证”机制。一是取证固证。为防止耕地、林地、宅基地因集中开发或流转发生纠纷,开发建设流转前,分类制定土地边界、面积取证固证办法,引入无人机、GPS测量仪等设备,组建“当事人+村+乡+主管部门”的取证固证服务队,全过程音视频录制,提高证据真实性、公证性。二是妥善储证。证据分类储存,村委会、乡司法所分别建立乡、村两级房地林记忆所,分类保存纸质证据、音视频电子件;证据分级保管,经当事人、村委会、司法所签字确认后的证据文书,由当事人和乡、村房地林记忆所分别备案保存。三是规范用证。制定房地林证据提用办法和程序,村民可按规定向乡、村两级房地林记忆所申请线上线下证据提用。在某项目推进过程中,涉及项目流转用地农户90余户,申请证据提用36户,在项目建设中无一矛盾产生。
二、法治审核避风险。针对土地流转经营主体欠租、“跑路”引发矛盾多等问题。在固证取证基础上,探索建立“法治审核”机制,从源头上规避风险。一是涉地决策“会审”。司法所、建环办等土地主管部门列席乡党委政府涉地会议,会同法律顾问对涉地议题和决策事项的主体、内容、形式、程序合法性逐项进行审核检查,2021年以来研判和规避决策风险20余个。二是合同签订“精审”。签订前,组织法律顾问对涉地合同逐一专审,重点审查土地流转主体资格、土地用途、经营能力、风险担保等事项,有效防范了西瓜培育基地土地流转等5个项目中存在的合同履行不平等、不合法风险。三是合同履行“跟审”。对合同履行存在的租金递增、征地补偿标准等重要事项建立跟踪指导机制。2021年以来,为多起乡村土地纠纷提供法律服务,切实维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,2023年土地流转合同纠纷同比下降70%。
三、调解止争不外溢。对建设占地、土地边界不清等引发的纠纷,以“三步法”定分止争。一步看证据,确权存证“活起来”。若发生土地纠纷,首先调取确权存证资料,让证据说话,拿出解纷意见,邀请服务队伍参与调解,凭证说法说理,合理引导预期,帮助当事人分清利弊得失。二步解纠纷,法治规矩“立起来”。乡村社“三联调”+专职调解员+AI法律咨询+公证、鉴定、法援、复议机制,通过“读语缓心、陈事调争、互谅求同、乡贤点赞、司法确认、回访问效”形成工作闭环,促进纠纷实质性化解。全乡通过证据储存工作法促进了3000亩土地、20多个建设项目平稳落地,无一矛盾激化。三步育群众,法治意识“树起来”。通过干部以案讲法、村民现身说法等形式,让 “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处理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”的理念不断成为普遍共识。2021年以来,沧沟乡涉地矛盾纠纷显而易见地下降。